聚焦中国网 > 新闻

研讨|“钟开天精神”与“郑和精神”一脉相承

文| 温星(奔来书院执行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昆明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郑和下西洋》五百米中国画长卷研讨会,5·18国际博物馆日,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侨博)隆重举行。这是关于这幅恢弘巨作系列活动中的一场,由侨博主办,由昆明市侨联等诸多相关单位支持。

嘉宾阵容如下,以主持人、中国美术馆研究员王雪峰介绍顺序为准——

image.png

 

​钟开天 《郑和下西洋》长卷作者、中国艺术大家

​曾凡祥 少将,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原部长

​郑   明 云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省文联原党组书记、主席

​孙景波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壁画系原主任

​高天民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钱利华 少将,全国政协委员、国防部外事办办公室原主任

李   如 ​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主任,北京油画学会副主席

​王   伟 《文艺研究》杂志社社长

​薛   良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

​任军伟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研究员

​马明宸 北京画院学术部研究员

​温   星 奔来书院执行院长、昆明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戚祖荣 中国未来研究会院士智谷专家委员会会长

​李   俊 云纺集团党委副书记

​前面已有十几位名家发言,我就只谈了一个点,提出一个概念——“钟开天精神”。即兴发言内容由现场速记员记录,略有修订,暂存于此,以备查询。​

image.png

 

​尊敬的钟老、各位专家,鉴于时间关系,我简单谈几句感受。我是一个媒体人,工作中、工作外,常年都坚持在做文艺评论和文化推广的事情。

​非常荣幸的是,2017年我第一次去钟老工作室的时候,他正在画这幅长卷巨作的小稿,当时我就非常震撼,立即写了一首七言,表达我的感受,并献给钟老,“巨浪万里唱云帆,西洋七下只等闲。古今中外融一炉,艺术史上真开天”。

​这句“艺术史上真开天”,我很高兴地看到,有很多媒体和评论家在评论钟老这幅长卷时都爱反复引用,这或许说明,这幅长卷确实堪称古今中外艺术史上有着某种开天辟地重要意义的作品。

前面大家都讲得非常好,我非常认同。在大家讲的基础上,我想提炼一个概念,我觉得钟老花13年精力创作这个作品,体现了一种精神。13年的时间,不断地阅读史料,甚至不断地去到当年郑和去过的地方,郑和七下西洋,钟老也下过西洋,他是追寻郑和足迹所至的国家和地区,去做实地考察,去深入采访、调查,后来,又画小稿,然后再进入正式创作,13年啊!这个漫长而又艰巨的过程,体现了一种精神,我想把它命名为“钟开天精神”。

这种“钟开天精神”,我认为和六百年前的郑和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那么,郑和精神又怎么理解呢?我认为,郑和精神就是以世界历史、人类文明为参照和坐标的勇于走出去、勇于探索、勇于担当和开拓的一种时代精神。隔着漫长六百年的时空和历史硝烟,我觉得钟开天钟老来创作关于郑和七下西洋这段伟大历史的恢弘作品,这种精神跟当年的郑和一样,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国气质、大国力量。

关于这个作品,其实我有很多感触。这个作品在昆明已经做过五六次观摩会、研讨会、座谈会,都是用小稿或者说缩微版来看的,包括前段时间马来西亚的前总统来昆明,我们也搞了一个颇为盛大的观摩活动,总统先生和夫人对这个作品的评价也极高,认为历史上郑和船队去到马来西亚,是为他们带去了巨大的文明和福利的,而如今钟开天老先生的这个巨幅作品,很好地再现和记录了这段历史,非常令人震撼。

但昆明的这六场活动,包括总统先生在内,实际都还没真正看到过这个作品。今天在座的所有人,却都有这么一份巨大的荣幸,来共襄这份文化盛举,共同地第一次看到这个恢弘巨作的真容。

​鉴于时间关系,我不多说了,谢谢!​

image.png

研讨会嘉宾合影留念

媒体转载:侯尚伯

今日热点

为您推荐

排行